YY 0033-2000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管理規范
日期:2019-01-30 / 人氣:
YY 0033-2000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管理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行業標準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管理規范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for sterile medical devices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無菌醫療器具及其零部件生產與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無菌醫療器具初包裝材料的生產也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6583--1994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 術語
GB/TI6292--1996 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懸浮粒子的測試方法
GB/T 16293--1996 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浮游菌的測試方法
GB/TI6294--1996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沉降菌的測試方法
YY/T 0313--1998 醫用高分子制品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
JGJ 71--1990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
3定義
本標準使用GB/T 6583與YY/T 0313的定義和下列定義。
3.1批lot
生產條件相對穩定時所生產的具有同一性質和質盤的某種產品確定的數量。
3.2批號lot number
用于識別“批”的一組數字或字母加數字,據此可追溯和審查該批產品的生產歷史。
3.3生產批production lot
指在一段時間內,同一工藝條件下連續生產出的具有同一性質和質量的產品確定的數量。
注:對有些連續生產的產品。有時很難劃分生產批,出于管理的需要,常以每一工作日或班次生產出的產品作為生產批。
3.4滅菌批 sterilization lot
在同一滅菌柜內。同一工藝條件下滅菌的具有相同無菌保證水平的產品確定的數量。
3.5滅菌sterilization
用于使產品無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確認過的過程。
3.6無菌sterile
醫療器具上無存活微生物。
3.7初包裝 primary package
與無菌醫療器具直接接觸的包裝。
3.8無菌醫療器具sterile medical device
是指任何標明了“無菌”的醫療器械。
3.9潔凈室(區)clean room(area)
需要對塵粒及微生物含盤進行控制的房間(區域)。其建筑結構、裝備及其作用均具有減少對該房間(區域)內污染源的介入、產生和滯留的功能。
3。10潔凈度cleanliness
潔凈環境內單位體積空氣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徑的懸浮粒子的允許統計數。
3.11 空氣凈化air purification
去除空氣中的污染物質,使空氣潔凈的行為。
3.12 人員凈化窒 personnel purification room
人員在進入潔凈室(區)前按一定程序進行凈化的輔助用室。
3.13物料凈化室material purification room
物料在進入潔凈室(區)前按一定程序進行凈化的輔助用室。
3.14物料material
指原料、輔料,包裝材料、外購(協)零配件等。
4質量體系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企業應建立和實施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并定期進行管理評審和內審。
注1lGB/T 19001與YY/T 0287或GB/T 19002與YY/T 0288規定了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
4.1質量方針
質盈方針應由企業的最離管理者以文件的形式頒布,應確保在相關職能和層次上建立質位目標及對質量方針的理解與實施。
4.2組織機構
4.2.1 企業應建立與質豫舒理體系和產品生產要求相通應的組織機構,規定其職能和相互關系(包括職責和權限)并形成文件,以促進有效的質鼓管理。
4.2.2。企業最高管理者應在管理人員中指定一名或多名管理者代表,并規定其職責和權限。
4.3人員
4.3.1 企業應配備與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相適應的具有專業知識、生產經驗、組織能力及熟悉國家有關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的各級、備類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負責組織生產和質量管理工作。
4.3.2企業最高管理者必須蕾桃產品質盈·熟悉產品生產技術,有組織能力,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能按本標準的要求組織生產,并對本標準的實施和產品質量負全部責任。
4.3.3企業主管無菌醫療器具生產技術和質量管理的領導人應具有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大專以上或與之相當的學歷,有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相質量管理的實踐經驗,并對本標準的實施和產品質量負責。
4.3.4企業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部門的負責人應具有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有能力對無菌醫療器具生產和質量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處理。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管理部門和質量部門的負責人不得互相兼任。
4.3.5從事關鍵崗位和特殊過程的操作人員和質量檢驗人員應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經專業技術培訓,具有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專職檢驗人員,還應經過適當技術培訓,井持證上崗。
4.3。6一般生產操作人員應具有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文化程度,經專業技術培訓后上崗。
4.3.7。企業應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對各類人員進行產品生產技術、潔凈環境控制和醫療衛生知識及產品搬運、貯存、防護等方而的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其業務能力和質量意識。并保存培訓記錄。
4.3.8 供應和銷售部門應配器具有專業知識。并能勝任無菌醫療器具供銷和管理工作的人員。
5生產環境、設施及布局
5.1 廠址及廠區
無菌醫療器具生產企業必須有整潔的生產環境。廠區的地面、路面及運輸等不應對無菌醫療器具的生產造成污染。
5.1.1 廠址應選擇在衛生條件好,空氣清新、大氣含塵、古菌濃度低、無有害氣體、自然環境好的地區。
5.1.2廠址應遠離鐵路、碼頭、機場、交通要道以及散發大盈粉塵和有害氣體的工廠、貯倉、堆場等嚴重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振動或噪聲干擾的區域。潔凈廠房與市政交通于道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50 m。
5.1.3廠區內主要道路應寬暢,路面平整,并選擇不易起塵的材料建造。
5.1.4廠區應布局合理。行政區、生活區和輔助區不得對生產區有不良影響。動物房和滅菌車間應設在僻靜安全位置,并應有相應的安全、通風和排污(毒)設施,其設計建造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5.1.5生產廠房周田應達到四無(無積水、無雜草、無垃圾、無蚊蠅孳生地)。宜無裸露土地。
5.2生產廠房
生產廠房按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要求分為一般生產區和潔凈區。廠房應按生產工藝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氣潔凈度級別進行合理布局。
5.2.1一般生產區
一般生產區應設計合理,采光、通風良好,能夠滿足生產需要。
5.2.2潔凈區
5.2.2.1除滿足5.2.1條外。還應配置與潔凈度級別相適應的空氣調節凈化系統。附錄A給出了無菌醫療器具潔凈室(區)空氣潔凈度級別。附錄B給出了無菌醫療器具產品生產環境潔凈度級別的設置指南。
5.2.2.2在設計、建設和裝修潔凈廠房時,應考慮其便于清潔。潔凈室(區)的內表面應平整、光滑、無裂縫,接口嚴密,無顆粒物脫落,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墻壁與地面的交界處宜做成弧形或采用其他措施,以減少灰塵積聚和便于清潔。并有防塵、防污染、防止昆蟲和其他動物及異物混入等設施。
5.2.2.3人員凈化室、潔凈室(區)的外窗應采用雙層窗,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潔凈室(區)的頂棚及進入潔凈室(區)內的管道、風口與墻壁或頂棚的部位均應密封。
5.2.2.4潔凈室(區)的門應密封良好,并向潔凈度高的方向開啟。
5.2.2.5潔凈室(區)應設有安全門。并向安全疏散方向開啟,平時密封良好,緊急時易于打開,安全通道應無障礙。
5.2.2.6潔凈室(區)內應按工藝流程合理布局,人流、物流分開并固定走向。
5.2.2.7潔凈室(區)內的水,電等輸送線路宜暗敷。電氣管線管口,安裝于墻上的各種電器設備與墻體接縫處均應可靠密封。
5.2.2.8潔凈室(區)應選用外部造型簡單、不易積塵,便于擦拭的照明燈具,照明燈具宜明裝不宜懸吊。采用吸頂安裝時。燈具與頂棚接縫處應采用可靠密封措施。
5.2.2.9操作臺應光滑、平整。無縫隙、不脫落塵粒和纖維,不積塵,便于清洗、消毒,不可用木質或油漆臺面。
5.2.2.10潔凈室(區)內使用的壓縮空氣等氣體均應經過凈化處理。特別是與產品使用表面點接接觸的氣體的潔凈度應進行驗證并進行常規控制,以適應于所生產的產品。
5.2.2.11潔凈室(區)內的水池、地漏不得對無菌醫療器具產生污染。
5.3人員凈化
5.3.1人員凈化室應包括換鞋室、存外衣室、盥洗室,穿沽凈工作服室、氣閘室或空氣吹淋室等。
5.3.2進入無菌醫療器具生產潔凈室(區)或無菌操作潔凈室(區)的人員應進行凈化。附錄D給出了進出潔凈室(區)的一般程序。
5.3.3進人人員凈化區域的換鞋處,注意兩種鞋不要交叉污染。外出鞋和將要換的鞋應有明顯不易隨意跨越的界限。在潔凈窒(區)內不應穿拖鞋。
5.3.4人員流動應嚴格遵守從低潔凈度區域向高潔凈度區域方向流動。
5.3.5盥洗室水龍頭按最大班人數每10人設1個,龍頭開閉宜不采用手動式。
5.3.6氣閘室的出入門應有防止同時打開的措施。設置單人空氣吹淋室時,應按最大班人數每30人設一臺,潔凈室(區)工作人員超過5人時,空氣吹淋室一側應設單向旁通門。
5.3.7。潔凈室(區)工作人員人均面積應不少于4 m2。
5.4物料凈化
5.4.1進入潔凈生產區的物料等應有清潔措施,如脫外包裝室、除塵室等。
5.4.2物料凈化室與潔凈室(區)之間應設置氣閘室或雙層傳遞窗,用于傳遞物料和其它物品。
5.4.3物料運輸、貯存的外包裝及易脫落粉塵和纖維的包裝材料不得進入潔凈室(區)。直接接觸產品的初包裝材料在運輸、貯存和傳遞中應能有效防止污染,至少兩層密封包裝。
5.5工藝布局
5.5.1 潔凈廠房內應按產品形成過程顧向布置,工藝流程緊湊、合理,物料傳遞路線盡量要短,以利于操作和過程控制,人流、物流各行其道,嚴格分開,禁止交叉往復。
5.5.2潔凈室(區)只能設置必要的工藝裝備和設施,應有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空間存放潔凈室(區)內生產的中間產品或產品,且盡可能靠近與其相聯系的生產區域,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混雜與污染。存放區域內應安排待驗區、合格區和不合格區,有明顯標識。
5.5.3空氣潔凈度高的潔凈室(區)宜布置在人員最少經過或到達的區域,不同潔凈度級別的潔凈室(區)按從高到低由里及外布置。不同級別潔凈室(區)之間相互聯系應有防止污染措施,如氣閘室或雙層傳遞窗。
5.5.4不同空氣潔凈度區域之間的物料傳遞如采用傳送帶時,為防止交叉污染,傳送帶不宜穿越隔墻,宜在隔墻兩側分段傳送。
對不可滅菌產品生產區中,不同空氣潔凈度區域之間的物料傳遞,則必須分段傳送,除非傳遞裝置采用連續消毒方式。
5.5.5需在潔凈室(區)內清洗的器具,其清潔室的空氣潔凈度級別應與產品要求相適應。100級、10 000級潔凈室(區)的設備及器具宜在本區域外清洗,其清洗室的空氣潔凈度不應低于100 000級。
5.5.6清潔工具洗滌、干燥及潔具存放宜設獨立的衛生且通風良好的沽具間。潔具不應存放在潔凈室(區)內。
6設備與工裝
6.1設備的設計、選型應符合生產要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維修和保養。
6.2潔凈室(區)內選用的設備與工裝應具有肪塵、防污染措施,其結構簡單、噪音低、運轉不發塵。設備、工裝與管道表面應光潔、平整、不得有顆粒物質脫落,易于清洗和消毒或滅菌,能減少污染。
6.3與物料或產品直接接觸的設備與工裝及管道表面應無毒、耐腐蝕、無死角,并易于清洗和消毒或滅菌、不與物料或產品發生化學反應與粘連。
6.4設備所用的潤滑劑、冷卻劑、清洗劑及在潔凈區內通過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脫模劑,都不得對產品造成污染。
6.5應設置獨立的模具間(或區域),用于模具的維護和存放,以防止模具對浩掙室(區)的污染。
6.6應配備足夠數量的工位器具,而且密封性好,易于清洗和消毒。潔凈室(區)內與一般生產區的工作器具要嚴格分開、有明顯標記,不得交叉使用。
6.7應具有制備工藝用水的設備,制水的能力應滿足生產需要;工藝用水應按標準定期檢測;工藝用水的儲罐和輸送管道應是不銹鋼或其他無毒材料;應定期清洗、消毒。
6.8用于生產和檢驗的儀器、儀表、量具、衡器等的適用范圍和精度應符合生產和質量檢驗的要求,應有明顯的狀態標識,并按規定的周期進行檢定或校驗。
6.9設備和工裝應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和驗證。設備更新時,應予以驗證,確定對產品質量無影響時方能使用,參見附錄E。
6.10生產、檢驗設備(包括備品、備件)工裝及工位器具的管理應有規定,并應建立設備檔案,保存設備使用、保養、維修和改進記錄。
7采購與物料管理
7.1企業應有規定控制采購過程,編制采購文件如采購計劃、合同、技術協議書等,明確提出采購物料的質最要求,以確保其符合標準規定,并保留采購文件的副本。
7.2應對供方進行評價,對其生產環境(特別是有凈化要求時)、質量保證、是否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證照、信譽等進行調查、分析。在大批量訂貨前先進行少量試用,檢驗合格后方可用于生產。供方應相對穩定。應建立并保存供方的質量記錄。
7.3采購物料進廠后應放在有明顯“待驗”標志的區域,經質檢部門檢驗合格后方能辦理入庫手續。
7.4物料應存放在溫度、相對濕度符合各自要求并無腐蝕性氣體、通風良好、有消防措施的倉庫內,待驗品、合格品、不合格品應嚴格分開,有狀態標識,能有效的防止混用。各類物料分類、分批儲存,填寫貨位卡。
7.5物料發放應有記錄并有發、領料人的簽名,物料發放應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
7.6標簽、合格證、使用說明書、小包裝應由專人保管,其發放、使用、銷毀應有記錄。
7.7易燃、易爆物料應有特殊隔離措施。
8文件
8.1質量體系文件
8.1.1企業應編制描述其質量管理體系的質量手冊。
8.1.2企業應編制本標準所要求的程序文件、管理文件和規定,并有效地貫徹實施。
注l:GB/T 19001與YY/T 0287或GB/T 19002與YY/T 0288規定了對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要求。
8.2技術文件
企業應有指導產品生產和使用的技術文件,技術文件應統一、完整、正確。
8.3文件的控制
8.3.1企業應編制文件控制程序,與質量有關的所有文件(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規范、圖樣、標準、工藝文件或作業指導書等)都要進行控制。發布前應批準,使用的文件應是有效版本,應按規定進行修改;至少保存一份作廢的受控文件,其保存期限應確保在無菌醫療器具的壽命期內,可以得到此器具的生產規范,。
8.3.2作為質量記錄的文件應制定書面程序進行控制,規定質量記錄的標識、貯存、檢索、保護、保存期和處置。質量記錄的保存期限應不少于醫療器具的壽命,但至少不短于兩年。
9質量管理
9.1企業應設最高管理者直接領導下的質量管理部門,質量管理部門的負責人應符合4.3.4條要求。
9.2質量管理部門應配備一定數量的質量管理和檢驗人員,并有與無菌醫療器具生產規模、品種、檢驗要求相適應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檢測儀器設備。
9.3質量管理部門的職責和權限:
a)負責無菌醫療器具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檢驗工作。根據產品標準和質量要求制定檢驗規范;
b)有權批準或否定一切物料及中間產品的使用和產品出廠;
c)決定包裝材料、標簽、使用說明書是否允許使用;
d)評價物料、中間產品、產品的儲存條件是否適用;
e)對產品進行留樣觀察,定期檢驗,以評價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也為確定產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據;
f)審核不合格品處理程序和糾正、預防措施程序;決定對退回、收回和不合格產品的處理辦法;
g)負責檢驗和試驗用設備、儀器、試劑及計量器具的管理;
h)負責潔凈室(區)與工藝用水的監測和記錄。
9.4質量管理部門應按規定進行進貨檢驗或驗證、過程檢驗、產品最終檢驗。并出具檢驗記錄和報告;記錄和/或報告中應有執行檢驗和授權產品放行責任者的簽字。
9.5質量管理部門應按規定進行抽樣,抽樣應有代表性。
9.6質量管理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對供方進行評價。
10生產過程管理
10.1 企業應對產品形成的全部生產過程進行控制。
10.2產品正式投產前,應進行生產工藝的全面驗證,確定工藝的可行性。
10.3特殊過程和關鍵工序應設置質最控制點,應制定控制點管理文件和作業指導文件(如工藝卡或作業指導書等),進行連續的監視和控制,對所有控制參數進行記錄。
10.4根據產品對生產環境潔凈度的不同要求,各種操作過程只限于在指定的生產區域進行。進入潔凈室(區)的人員和物品必須按相應產品要求的人員和物料的凈化程序進行凈化。不同潔凈度區域內的工作器具的傳遞和使用應防止交叉污染。
10.5在潔凈室(區)內存放的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應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并有品名和檢驗狀態標識,對不合格的中間產品應單獨存放、記錄,以防止混用。
10.6對于需清洗的零配件,末道清洗應在相應級別的潔凈室(區)內用相應要求的工藝用水進行清洗。清洗用水及清洗過程應經過確認并進行常規控制,以適應所生產的產品。
10.7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
10.7.1無菌醫療器具生產企業應規定在生產的全過程使用適宜的方法標識產品。每批或每個產品在形成過程中應有清晰、牢固的唯一性標識并做好記錄,確保具有可追溯性。
10.7.2企業應制定批號(生產批號和滅菌批號)管理的控制文件,每批或每個產品均應有反映產品識別及所投物料、生產過程(包括潔凈室(區)環境監測、關鍵工序及特殊過程如滅菌參數等)。的控制情況、有關設備使用、生產日期,操作人員與復核人員簽名和檢驗結果的質量記錄。
10.8包裝、標志、標簽與使用說明書
10.8.1 無菌醫療器具必須采用密封包裝,包裝材料應根據產品性能和滅菌方法選材和設計,并應符合貯存要求。
注;ISO/DIS11607規定了評價無菌醫療器坎包裝性能的基本要求。
10.8.2無菌醫療器具的無菌包裝的最大單元應是單包裝,單包裝上應注明“無菌”字樣和/或符號,應有“包裝破損禁止使用”字樣。
10.8.3包裝上的標志應能正確指導產品的運輸、貯存、拆包和使用,并且明顯、清晰、牢固,不因經受所用的滅菌、運輸和貯存過程而脫落或模糊不清。
10.8.4 包裝上的標志內容必須符合相應產品標準的要求。
10.9滅菌
10.9.1需要滅菌的無菌醫疔器具應選用一確認過的滅菌方法進行滅酶,以確保滅菌效果的可靠性。
注:適宜的滅菌方法和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確認與常規控制要求見IS0 11131,IS011135、IS0 11137。
10.9.2滅菌前與滅菌后的產品應嚴格分開,應有標識,并與檢驗合格的產品嚴格區分開來。
10.9.3操作人員應嚴格按照文件規定進行滅菌操作,并有完整的滅菌過程及參數記錄。
10.10不合格品的控制
10.10.1 企業應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的程序文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或交付。
10.10.2對不合格品。應進行標識、登記、評價、隔離和處置。
10.10.3不合格品只有在滿足法規要求的情況下才能讓步接收;若需返工應確認返工對產品的不利影響,返工后應按規定進行重新檢驗并進行記錄。
10.11 糾正和預防措施
10.11.1 企業應制定和實施糾正與預防措施的程序文件。
10.11.2企業應有效處理顧客投訴和不合格報告;調查與產品生產過程和質量管理體系有關的不合格產生的原因;采取糾正措施并進行驗證。
10.11.3企業應利用各種信息來源,發現和分析不合格的潛在因素,采取預防措施并實施控制。
10.11.4企業對顧客投訴沒有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應記錄其理由。
11衛生管理
企業應制定與產品質量要求和生產工藝相適應的衛生管理文件,并認真執行、做好記錄。
11.1 潔凈室(區)衛生
11.1.1 應按文件規定對潔凈室(區)進行定期清潔、清洗和消毒,所用的消毒劑或消毒方法不得對設備、工裝、物料和產品造成污染。消毒劑的品種應定期更換。
11.1.2應定期按照附錄C的要求對潔凈室(區)進行監測、記錄。
11.2個人衛生
11.2.1企業應制定操作人員衛生守則,內容應包括經常理發、洗澡、剪指甲、不準化妝、不準佩戴飾物、嚴禁將個人物品帶人潔凈室(區)等:并有專人檢查。
11.2.2企業應建立職工健康檔案,直接接觸物料和產品的操作人員每年至少應體檢一次,對患有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直接接觸產品的工怍。
11.2.3進入潔凈室(區)的人員必須按相應產品要求的人員凈化程序進行凈化。并穿戴潔凈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直接接觸產品的操作人員每隔一定時間對手再進行一次消毒。
11.3工藝衛生
11.3.1設備、管道應定期清洗、保持整潔,無跑、冒、滴、漏現象。
11.3.2設備、工裝上與產品直接接觸的部位及工作臺面、工位器具應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潔凈。潔凈室(區)內的工位器具應在潔凈室(區)內用純化水進行清洗,消毒。
11.3.3潔凈工作服應選擇質地光滑、不產生靜電、不脫落纖維和顆粒性物質的材料制作。其工作服和帽子應能有效地遮蓋內衣、頭發。不同潔凈度級別使用的潔凈工作服皮分別定期集中在相應級別的潔凈環境中清洗、干燥、整理。
11.3.4 潔凈室(區)僅限于該區域生產操作和經批準的人員進入。
12產品銷售和用戶服務
12.1企業應建立用戶檔案,經常與用戶聯系,主動征求用戶意見,及時向用戶提供服務。
12.2每批產品都應有銷售記錄,一旦發現不合格能立即追回,記錄應至少保留到有效期后一年。
12.3對用戶投訴能及時處理,對銷售服務過程的信息應能及時反饋到有關職能部門,采取措施,并有記錄。
12.4企業成建立醫療器具不良事件報告制度,指定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管理。對不良事件應及時向當地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12.5建立產品事故報告制度和產品追回制度。無菌醫療器具出現重大質量問題時,應及時向當地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因留樣觀察或國家抽查,發現已出廠的產品存在不合格,應立即追回,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進行處理。
附錄A
(標準的附錄)
無菌醫療器具潔凈室(區)空氣潔凈度級別表
表A1
| 塵埃最大允許數,個1㎡ | 微生物最大允許數 | ||
潔凈度級別 | ≥0.5 um | ≥5 um | 沉降菌,個/皿 | 浮游菌,個/m3 |
100級 | 3 500 | 0 | l | 5 |
10 000級 | 350 000 | 2 000 | 3 | 100 |
100000級 | 3 500 000 | 20 000 | 10 | 500 |
300 000級 | 10500 000 | ≤60 000 | 15 | —— |
附錄B
(標準的附錄)
無菌醫療器具產品生產環境潔凈度級別設置指南
B1 無菌醫療器具應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產技術。在考慮生產環境的潔凈度級別時,應與生產技術結合起來。當生產技術不能保證醫療器具使用表面不受污染或不能有效排除污染時,生產環境的潔凈度應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盡盤提高。
B2潔凈室(區)內有多個工序時,應根據各工序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空氣潔凈度級別,在滿足生產工藝要求的條件下,潔凈室(區)的氣流組織可采用局部工作區空氣凈化和全室空氣凈化相結合的形式,如10 000下的局部100級潔凈區。
B3對于體內植入物、與循環血液、骨腔直接或間接接觸的無菌醫療器具或單包裝出廠的配件,其零部件(不清洗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組裝、初包裝及其封口等生產區域應不低予100 000級潔凈度級別。植入到血管內的無菌醫療器具、能在某個局部環境下實現生產、裝配、包裝全過程的無菌醫療器具,應在不低于10 000級(優先選用100級)潔凈室(區)內生產。
B4 B3規定以外的無菌醫療器具或單包裝出廠的零部件(不清洗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組裝、初包裝及其封口均應在不低于300 000級潔凈室(區)內進行。
B5與產品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觸、不清洗即使用的產品初包裝,其生產廠房的潔凈度級別應與產品生產廠房的潔凈度級別相同(盡可能在同一區域),如初包裝不與產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觸,優先考慮在不低于300 000潔凈室(區)內生產。
B6對于采用無菌操作技術加工的體內植人無菌醫療器具(包括材料),應在10 000級下的局部100級潔凈室(區)內進行生產。
B7潔凈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潔凈工作服室、專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與消毒區域的空氣潔凈度級別可低于生產區一個級別。無菌工作服的整理、滅菌后的貯存應在10 000級潔凈室(區)內。
附錄C
(標準的附錄)
無菌醫療器具潔凈室(區)環境要求及監鍘
表Cl
| 技術指標 |
|
| ||||
監測項目
|
100級 |
10 000級 |
100000級 |
300000級 | 監測方法
| 監測頻次
| |
溫度,℃ | (無特殊要求時)18-28 |
| 1次/班 | ||||
相對濕度,% | 45—65 | 1次/班 | |||||
風速。m/s
| 水平層流 ≥0.4
垂直層汽 ≥0.3 | —— | —— | —— |
JGJ 71--1990 |
1次/月
| |
換氣次數,次/h | —— | ≥20 | ≥15 | ≥12 | 1次/月 | ||
靜壓差,Pa | 不同級別潔凈室(區)及潔凈室(區) 與非潔凈室(區)之間≥5 |
1次/月 | |||||
潔凈室(區)與室外大氣≥10 | |||||||
塵埃數 | ≥0.5 um | ≤3500 | ≤350 000 | ≤3500 000 | ≤10 600 000 |
|
|
個/m3 |
≥5 pm |
0 |
≤2 000 |
≤20 000 |
≤60 000 | GB/TI6292--1996
| 1次/季
|
浮游菌數,個/m3 | ≤5 | lOO | 500 |
| GB/T16293--1996 | 1次/季 | |
沉降菌數,個/皿 | ≤l | ≤3 | ≤10 | ≤l5 | GB/T16294--1996 | 1次/周 |
說明:
無菌醫療器具潔凈室(區)在靜態條件下檢測的塵埃數、浮游菌數或沉降菌數、換氣次數(100級層流風速)、靜壓差、溫度、相對濕度必須符合規定,應按監測頻次對上述參數進行動態測試。
附錄D
(提示的附錄)
人員進出潔凈生產區的一般程序
人員進出潔凈生產區和無菌操作潔凈生產區的一般程序見圖D1和圖D2。
圖D1 人員進出潔凈生產區的程序圖例
圖D2人員進出無菌操作潔凈生產區的程序圖例
附錄E
(提示的附錄)
驗證與確認
E1無菌醫療器具投入生產前應對潔凈廠房、主要設施、設備、工裝及工藝進行驗證或確認。
E2 當影響產品的主要因素,如工藝、工裝、質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輔料、主要生產設備發生改變時,以及生產一定周期后,應進行重新驗證或確認。
E3應根據驗證或確認對象提出驗證或確認項目、制定驗證或確認方案,并組織實施。
E4驗證或確認工作完成后應后應形成文件。驗證或確認文件應包括驗證或確認方案、驗證或確認報告、評價和建議、批準人等。
E5驗證或確認過程所形成的文件應歸檔保存。
E6無菌醫療器具生產中驗證或確認的項目包括(但不限于):
a)空氣凈化系統;
b)主要生產設備;
c)關鍵生產工藝、工裝及其變更;
d)主要原輔材料變更;
e)工藝用水系統及末道清洗工藝(如果有);
f)工藝用壓縮空氣或其它氣體(如果有);
g)滅菌設備和過程(如果有)。
附錄F
(提示的附錄)
文獻目錄
[1] GB/T 19001--199.1 質量體系 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
[2]GB/T 19002--1994 質量體系 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
[3]YY/T0287--1996 質量體系 醫療器械GB/T 19001--IS0 9001應用的專用要求
[4] YY/T 0288--1996質量體系 醫療器械GB/T 19003--IS0 9002應用的專用要求
[5] IS011134;1994 醫療保健產品的滅菌——確認和常規控制要求——工業濕熱滅菌
[6] ISOl1135:1994 醫療器械——環氧乙烷滅菌的確認和常規控制
[7] IS0 11137:1995 醫療保健產品的滅菌一一確認和常規控制要求——輻射滅菌
[8] ISO/DIS 11607:1999 醫療器械最終滅菌包裝
編輯:山東奧賽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